第七屆畢業(yè)季設計創(chuàng)意大PK——中央美術學院(本科)
中央美術學院
■設計者:戴淙巖
■作品名稱:《OVER SIGHT(縱視)》
■指導老師:滕菲、程書馨、費俊
■設計說明:當代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以視覺焦點為獲取信息最主要來源之一,人們的常識、知識等構成了觀察世界和判斷是非的慣性思維,一直以來許多在社會環(huán)境下發(fā)生的事件因其發(fā)生次數的頻繁和常見,被人們當作為常態(tài)化的事,然而2020年疫情出現時,生活環(huán)境的強制性改變,人們的外出社交能力被約束,許多常態(tài)化的事因人們的關注點的改變而變得非常態(tài)化,人們大量地關注一些自己平常根本不會關注的信息,然而這些所謂“非常態(tài)化的事”實際上早就已經無數次發(fā)生,作者認為我們目前看待周遭所有事物時都顯得理所應當,甚至有些事選擇視而不見,人類的視覺焦點能否適應信息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由此作者對人類的視界進行擴張,由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疊加造成的新身份為基準,并引導觀者用這個新身份通過新的視角觀察自己周圍的一切,以此使觀者自身創(chuàng)造了新的認知方式來看待周圍的一切。頭盔上的 8 個攝像頭記錄了第一人稱的360°全景,加上代表著第二人稱的第一人稱鏡面, 合共9塊屏幕,當使用者戴上頭盔時,觀測頭盔的身份便發(fā)生了變化,第一人稱與第二人稱身份的疊加形成了新的認知身份,攝像頭和屏幕的位置并不是按照人們的慣性思維一一對應的,觀者需要根據面罩內的屏幕擺放位置進行思考其對應的方位,由此建立一種全新的定位認知。
■設計者:杜心怡
■作品名稱:《戴上口罩!》
■指導教師:劉驍、余一萌、張凡
《洛麗塔!》 30·8cm 尺寸可變 樹脂、植絨、氣球、橡皮筋、彈力繩
《夾菜的時候會自動打開》 30·8cm 尺寸可變 樹脂、氣球、橡皮筋、彈力繩、黃銅
《口罩腰挑戰(zhàn)!》 30·8cm 尺寸可變 樹脂、植絨、氣球、橡皮筋、彈力繩、不銹鋼、黃銅
《彈!彈!彈!》 30·8cm 尺寸可變 樹脂、植絨、氣球、橡皮筋、彈力繩、黃銅
■設計說明:在后疫情時代,戴上口罩已經變成了出門前下意識的動作??谡直旧碜鳛獒t(yī)療用品有著嚴肅的處理方式,但在娛樂短視頻中,口罩也作為了一種大眾娛樂的道具,被調侃被娛樂化。以抖音視頻中關于“佩戴口罩”的不同狀態(tài)為切入點,提煉出四種形態(tài)。結合大眾娛樂文化的形式和設計方法,觀察口罩在娛樂文化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進而反思,如今的創(chuàng)新也不再是憑空創(chuàng)新,我們瞧不上的草根文化也有大量的創(chuàng)造力。
■設計者:簡箋純藝
■作品名稱:《閱讀》
■指導老師:孫子唯、滕菲、廖柳鈞
■設計說明:這件作品圍繞著「閱讀」展開,創(chuàng)作的起因是一個很不經意的瞬間,我發(fā)現自己很久沒有翻開過書本,大量的信息都源自我手中的另一個閱讀媒介——手機。當下的閱讀方式正處于新舊兩種模式共存與交替的狀態(tài),文本從傳統(tǒng)的紙類書籍轉移到新型的科技設備上,閱讀的方式也發(fā)生著變化,因此我根據這不同閱讀的形式,提取出閱讀者與閱讀媒介的關系,把閱讀的變化進行重疊與實體化。將文字的運動間隙重組,來記錄閱讀的軌跡。以微小的瞬間定格,去找尋儀式感在兩種閱讀媒介中的延續(xù)。翻閱的軌跡:書籍的閱讀,除了獲得知識的愉悅,在翻閱的過程中感知紙張運動的節(jié)奏,觀察文字的韻律,感受書本自身形態(tài)的美。在「眼的動線」下捕捉書籍展開、閱讀、與關合的軌跡,書的觸感和它的重量間的關系通過紙張與金屬的差異形成對比。點觸的空間:屏幕的閱讀,在被龐大的數據所折服的同時,屏幕之外更能想象到無限廣闊的數字空間,輕量、簡潔,卻能窺探到類似宇宙的浩瀚之美。通過「手的動線」來還原手機的閱讀,將相同的軌跡、重復的動作凝固在一枚戒指當中。并將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指紋、壓痕作為這場閱讀的記錄,鑲嵌在戒指的頂端。
■設計者:龐雄
■作品名稱:《剪羊毛-探究認知與想象的聯系及虛擬首飾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指導老師:滕菲、程書馨、李文龍
■作品尺寸:40cm x 40cm x 3cm、15cm x 15cm x 7 cm、23cm x 23cm x 25cm、16cm x 16cm x 1.6cm、5cm x 5cm x 6cm、7cm x 5cm x 6cm
■作品材質:黃銅、亞克力
■設計說明:人的想象往往源于眼前的實際,對于一片羊毛而言,羊毛始終是羊毛,但它也可以是火焰,是光線,是一種柔軟的觸感。這一切都來自基于羊毛所帶來的感受的想象后的產物。我將羊毛的形象提取成為一種符號化的形狀,使之成為一種想象的指代物,通過這些“羊毛”,制作成為了一些關于“人們印象中的羊毛”的飾品。而為了表達出想象于現實的聯系,我建立了一個程式,通過掃描在每個首飾上出現的紋路,可以在電子設備上將原有的首飾替換為另一套虛擬首飾,而藉由這樣的形式,每一個于羊毛相關的首飾都會有其相應的“想象化”后的形態(tài),來表現“想象”的這一主題。
■設計者:蒲瑜葉
■作品名稱:《HEPER》
■指導老師:劉驍、王陽、陳小文
■設計說明:“HEPER”在埃及語中的兩種抽象詞匯的解釋:一、圣甲蟲出現。二、誕生。為此,我將作品題目暫定為“HEPER”,恰巧符合了作品的意涵概念?!癏EPER”是一個基于圖騰崇拜文化而產生的對于現代社會下人的永生崇拜與精神儀式置于穿戴形式上的思考。
甲蟲是作品的始發(fā)點。
由于專業(yè)性,我在尋找作為一種物理存在的甲蟲與人的身體的聯系。
蜣螂(鞘翅目金龜甲科)—圣甲蟲
古埃及,圣甲蟲被賦予復活與誕生的旨意,在木乃伊制作過程中會將圣甲蟲放在心臟的上方守護著死者。圣甲蟲作為古埃及的圖騰象征,人們對于圣甲蟲的精神寄托是關于對死而復生的追求和舊軀殼得到新生的愿望。
太陽神凱布利作為圣甲蟲被神格化后的象征,以蜣螂首人身或頭戴蜣螂冠的形象出現在不同壁畫中。在相關資料中顯示,原始圖騰儀式中的人們存在從面部到身體的不等面積的肉體改造。圖騰群體具有以動物、植物或無生物命名的名稱,群體成員以尊敬的態(tài)度對待這些動植物(不是單個個體,而是整個種類),此外,神話中的祖先被描繪成虛幻的生物一一半人半獸或是半人半植物等等。或是可以根據自己意愿,具有化身為有生物或無生物能力的動物、植物或人。在圖騰對于造人起源的描述中,它表現在相信氏族起源于個神幻的祖先半人半獸、半人半植物或無生物,或具有化身能力的人、動物或植物。氏族以圖騰動物、植物或無生物命名,相信圖騰能夠化身為氏族成員或者相反。氏族成員以各種形式表示對圖騰的崇敬,對圖騰動物和植物等實行部分或完全的禁忌。(自然力化身的觀念)
這種自然力化身及相關圖騰觀念組成了圖騰崇拜中作為圖騰部族中人們死而復生的信仰體系。從穿戴角度來說,我想將這種虛幻的軀殼誕生(自然力化身)以圖騰的造人起源來體現,于“類人神”“異己”的形象作為輸出。從圣甲蟲符號出發(fā)依托圖騰觀念和形式。我賦于“HEPER”以四個場景。
NO1. The creation of the "humanoid God" mother of man and woman 在“阿爾切林加”時代,兩個被稱為“因甘比庫拉”的生物拯救了“伊納彼爾特瓦”群體—帶有女人成分的男人。
NO2. Birthing ceremony and sacrificial ceremony 獻身儀式的最后一個程序是“維利阿魯”和“恩格武拉”—在獻身者的背上用火燙和用刀割出一些條紋。
NO3. "Taboo" is sacred or holy, dangerous or unclean “禁忌”Tabu具有二元對立意義:一指不可侵犯的“神圣”或“圣潔”的事物,另一指不可接近的“危險”或“不潔”的事物。
NO4. The new and old bodies of sacrificial ceremony are transformed 埃及人認為蜣螂和阿圖姆神一樣,能夠無性繁殖。 展覽中的作品以抽象穿戴的沉默狀態(tài)在我布置的儀式中出現。我們與舊軀殼在一場儀式中,重演誕生。
■設計者:沈昭延(韓)
■作品名稱:《花粉》
■指導老師:張凡
■設計說明 : 這件作品由兩個布的6個結連接而成,可以穿,可以用多種方法佩戴。根據佩戴方法不同,展示不同的圖案。圖案是花粉狀的,從書中得到靈感。我覺得很多人都是像花粉一樣的存在。為了開花到處轉悠。在眾花中,我的花在哪里,常常會感到彷徨而逐漸崩潰。即使結出果實,也隨時可能被動物踐踏,是那種輕飄飄、弱不禁風的存在?;m未開,但已是憂心忡忡的花粉。
但是我想對那些花粉們說:無論我們想要什么,那個選擇都在我們身上,在即將到來的苦難中,你這個存在已經是小說中存在的英雄。我們要自由地,繼續(xù)為自己冒險。?
■設計者:盛芮佳
■作品名稱:《降世者不語》
■指導老師:張凡、李玉峰、王龍江
■設計說明:從舊石器時代首飾文明誕生起,蚌就被制作成可以佩戴的首飾,承載著各式各樣的遠古意義。在今天,蚌又一次承載著生靈的希冀,與人的時代精神緊密相連。
蚌生珠,珠于蚌中生息,茁茁其表,生以為養(yǎng),孕以其華。蚌是一種精神的延綿,是誕生在人們祈求中的希望。蚌與首飾本身都是一縷表達,一捧愿景。
降世者生,彗靈不語。千百年來人們心中的美好都蘊含于此:諸事順遂、平安美滿、天倫永聚、子嗣綿延……人們永遠生長于自然之中,也無法離開自然,人類的靈魂將永不遠去。
生命周而復始,綿延不絕,在無法斬斷的因果之中,把蚌作為一個符號,試圖討論生的原點,兒依母生,母傍兒養(yǎng),生生輪轉,不止不息。
■設計者:蘇力坦
■作品名稱:《玉·本源》
■指導老師:張凡
■設計者:孫麓淇
■作品名稱:《新抓周儀式》
■指導老師:滕菲、陳慰平、劉驍
■設計說明:在中國傳統(tǒng)?俗活動中,嬰?百天時會舉辦名為“抓周”的儀式。儀式上,??會根據孩?所抓之物來預?其未來?!缎伦ブ軆x式》即建?在這個預?儀式之上,試圖將?的期望和?的具象為?活化的?飾,在“?-物”和 “觀看與被觀看”和“觀看與經驗”的三者互動之中,來闡明物所承載的?命之重。
■設計者:王詩穎
■作品名稱:《背針》
■指導老師:滕菲、吳帆、劉驍
■設計說明:徽章的歷史極為悠久,章上內容五花八門,但徽章的背面幾乎永恒不變。一枚小小的背針將徽章所代表的榮耀與身體相勾連。相對于徽章本身的耀眼,鮮有人認識到它背面的別針所存在的重要意義。上世紀的中國是徽章的高光時代,每個人的美好愿望與榮耀都集中在胸前的徽章上。在那個缺少自動化的年代里,每個徽章背面的別針都是千千萬人民用雙手人工擰制而成。這些別針正代表了人們甘于奉獻,默默無聞的集體主義精神。如今,我和工人們一起手工擰下了這3萬多枚背針,把它們串聯在一起,組合成了這四件作品,作為我對父輩精神的懷念。
■設計者:楊鈞夫
■作品名稱:《誕生石之誕》
■指導教師:劉驍、滕菲、廖柳鈞
■設計說明:隨著科學技術的迭進,人類在得以不斷拓寬認知圖景的同時,擁有了復刻部分物質的能力。培育鉆石便是其中一例。盡管擁有著與天然鉆石無他的結構和成分,培育鉆石長久以來被視作天然鉆石的低價替代品,遭到了大眾的質疑和漠視。我希望強調培育鉆石的“培育”特征,并將其與人類的分娩聯系在一起,建構培育鉆石獨特的藝術價值。我把父母的氣息混合進培育鉆石所需的氣體,并把其培育所需時間與妊娠時間掛鉤,使培育鉆石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紐帶的誕生石,賦予它另一種唯一性。如果說天然鉆石是在營銷愛情,我更希望賦予這種“誕生鉆石”以親情的涵義,以定制化的方式探討首飾的紀念意義與關懷價值。
1 、未拆開的禮物—成長
作品材質:培育鉆石、銀鍍k金、照片琺瑯、緞帶、絲綢作品尺寸:122mm x 130mm x 31mm四條緞帶上的刻度分別為剛下單、第3月、第6月、第9月時的孕婦腹圍長度。孕婦腹圍隨著胎兒長大而變化,在母親的懷孕過程當中,如果腹圍增長過快,需要控制飲食使胎兒健康成長。培育鉆石也是這樣,培育過程的中的各種精準參數都需要精密的控制。如同母親對于胎兒的精心呵護,每一塊培育鉆石同樣是在細致的照料下誕生的,也就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胎兒的伴生石。
2、正斟酌的旋律— 雕琢作品材質:培育鉆石、銀鍍k金、照片琺瑯、3D打印、植絨、人造貂毛作品尺寸:78mm x 55mm x110mm內附胎教音樂和閱讀故事的內存卡嵌在貝殼型容器的凹槽當中。在十月懷胎的過程當中,準父母們總是竭盡所能守護胎兒的周全,促進胎兒的成長。人們相信,反復播放的音樂和娓娓道來的故事在十個月的時間里能像水滴一樣滲透日益豐滿的腹部,給予胎兒愛的啟蒙和頭腦的開發(fā)。與此同時,培育鉆石的形成同樣受到設計者無微不至的關照,除了保證它的順利形成,同樣也要通過切割打磨,讓它變得璀璨無瑕。
3、將縮小的氣球—孕育作品材質:培育鉆石、銀鍍k金、照片琺瑯、氣球、緞帶、紙作品尺寸:122mm x 302mm x 122mm氣球內部含有準父母呼出的一口氣體,我們將它用于培育鉆石。隨著氣體的消耗,氣球將漸漸縮小,培育鉆石卻因此漸漸長大(在展陳中,氣球會逐漸變癟)。相對于逐漸變大的腹部,逐漸縮小的氣球給予了這段首飾體驗獨一無二的樂趣和期待,準父母欣喜于腹部的膨脹的同時,也會期待于氣球的縮小,因為它們同時代表著兩樣東西的誕生。氣球的動態(tài)設計無疑將給予準父母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期待。
4、永相連的腳帶—永恒作品材質:培育鉆石、銀鍍k金、照片琺瑯、紙作品尺寸:161mm x 148mm x16mm 每個出生的胎兒都會系上有自身信息的腳環(huán),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被標記。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腳環(huán)一旦系上就無法解下,除非將其剪斷。我將它視作親子間永恒的連結就此締結,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開。而這正對應著培育鉆石作為鉆石所擁有的恒久的特質,象征著一生之愛的萌芽和血濃之情的涌動。
5、共譜寫的日記—方向作品材質:培育鉆石、銀鍍k金、紙、亞克力、緞帶作品尺寸: 192mm x 110mm x 28mm這是一本需要孩子和父母共同書寫的親子書。日記本中間,有一張世界地圖,鑲嵌鉆石的凹槽就處于地圖上孩子的出生之地。我們已經足夠熟悉了按照產地命名的鉆石,人們常常以此評判它的品質,比如南非出產的鉆石被稱為南非鉆石。因此,我試圖同樣賦予作為孩子伴生石的培育鉆石以其特殊的產地,那便是孩子的出生地,這就在真正意義上將首飾和即將開始的未知人生聯系在一起,希望長大的孩子看到這顆鉆石在地圖上的位置就會憶起他的起源與故鄉(xiāng)。
6、誕生石之誕—孿生作品材質:培育鉆石、銀鍍k金、琺瑯、紙、亞克力、緞帶、千層貝、金屬漆作品尺寸:666mm x 86mm x 66mm項鏈里內附寶寶的胎檢影像、初生腳印、胎發(fā)以及培育鉆石的各類證書、培育過程中的各項參數。我們認為,初生的孩子就像未經雕琢的鉆石,哪怕充滿著未知,卻仍然是父母眼中的珍物。因此,打開貝殼,嵌在其中的是尚未打磨的培育鉆石,正如懵懂出生的孩子,于是比起冰冷的石頭,它更像是寶寶的孿生兄弟。當孩子在這個世界成長到18歲的時候,我們將無償將它打磨成八星八箭的完美形狀,成為這個家庭一生的陪伴。
■設計者:趙睿敏
■作品名稱:《一株水仙》
■指導教師:劉驍、滕菲、呂越
■設計說明:水仙,據《北戶錄》記載,若“摘之于水中”,可達“經年不萎”。然當代世人為滿足一己私欲,常取尖刃于種球,剝離種球鱗片,使其花芽大喇喇敞開,并借由外物扭捏出肆意形態(tài),曝于空氣之間和世人眼中。由此一來,水仙生命周期驟減為一季,提早枯萎,碾為春泥。
在整個過程中,人類雕刻的也許并非水仙,而是時間。以一種主宰者的姿態(tài)高調登場,人類強勢且不由分說地介入他物的自由生長歷程,扭曲了現實時間刻度,以期獲得人類自身審美、觀賞層面乃至更高維度征服自然的意趣。通過凌遲他物所獲的快感與恣意,也加速了人類面對自然的無畏以及對客觀時間控制欲望的井噴式增長。水仙作為春節(jié)期間的清供名花,被人們賦予了各種吉祥含義,我將紅繩貫穿于整個作品中,暗示著人對自然物的介入,同時我以雕刻水仙種球的各個步驟及特質為創(chuàng)作方式,聚焦于水仙種球而弱化了水仙花的自然形態(tài)。
■設計者:鐘心
■作品名稱:《1 carat》
■指導老師:廖柳鈞、劉驍、滕菲
■設計說明:“一克拉便利店”從便利店和首飾店的營銷模式和兩者商品的價值屬性出發(fā)。一克拉便利店中的商品不是由人「帶走」而是「戴走」。這次畢業(yè)設計主要是將便利店的商品包裝解構,剖析便利店商品包裝的結構形式,轉化到首飾中,重塑首飾的連接結構。以另一種視角去看待「 包裝 」與「 內容 」的關系,討論和重新定義「 首飾 」的構成和佩戴形式。
■設計者:黃雅琳
■作品名稱:《“膠著”·“膠律”》
■指導教師:張凡、李寧、傅愛臣
■作品規(guī)格:18cm*15cm*10cm、20cm*17cm*15cm、27cm*10cm*8cm
■作品材質:透明膠、光敏樹脂、尼龍、噴漆手工紙■設計說明:從疫情時期、被限制的空間內尋找自我的出口。透明膠重復與拼貼制作讓我得到一種新的獨特質感與語言。通過膠黏著物體表面的寄生特性,聯想首飾與人與情感之間的寄生關系;所以我使用透明膠為主體材料,以及日常所見的廉價材料,結合首飾的寄生性進行創(chuàng)作,探索。
■設計者:馬良正
■作品名稱:《傳箸》
■指導老師:強勇、張凡
■作品尺寸:6cm x 6cm、6cm x 12cm、40cm x 30cm
■作品材質:黃銅、鋁合金
■設計說明:筷子作為起源于中國的飲食器具,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也必不可缺,但它的價值來源除了實用功能性之外,最重要的是歷史積淀和文化內涵。當筷子被解構、重組之后成為可用的藝術元素,將它與首飾結合起來,那佩戴和時間便成為來了它珍貴的原因。我從筷子本身入手,研究它的橫截面、使用時的運動軌跡等,將筷子重新解構,得到新的形態(tài)。之后借助材料來表達我對“筷子—首飾—價值”之間的思考:當筷子成為首飾,使用時會相互剮蹭掉表面的噴漆,露出底下的黃銅金色。佩戴與時間會為它撕掉表面,顯露出自己真正的顏色,即越使用越珍貴。